Skip to main content

個人化服務:大眾運輸的未來

交通中的人工智能

過去,如果大眾運輸系統能提供穩定的 Wi-Fi ,乘客會感到非常高興,並願意為此支付額外費用。如今,隨時可用的連線能力已成為一般化商品,且無論旅客是乘坐列車、渡輪或公車旅行,都預期能夠任意使用。

這為運輸產業帶來了全新的挑戰與機會。在 COVID-19 後疫情時代,人們又開始旅行了。然而,人們擁有眾多選擇,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運輸公司必須提供更好的服務才能吸引乘客。

全球運輸系統在數位化,而交通工具上的網路連線可提升乘客體驗,同時增加新的收益來源、降低成本並改善日常營運。Passengera 是一間全球數位運輸解決方案供應商,專注於大眾運輸的未來趨勢,並將這些新機化為可能。

「我們的願景是引領交通數位化發展,並為運輸公司及其乘客帶來全新境界的旅行體驗。」Passengera 執行長 Jan Kolář 表示,「我們希望提高大眾運輸的吸引力,因為當越來越多人選擇購買火車票而非駕駛自己的汽車時,我們的地球環境就會更美好。」

提升旅行體驗意味著為想在旅途中放鬆的乘客提供娛樂,並為想工作的乘客提供穩定的高速網路連線,同時在他們需要時提供其所需的旅行資訊。有了這些服務,一趟旅途的目標便從符合預期轉為創造新一代的數位旅行體驗。

透過旅遊科技提升乘客體驗

交通領域中的新技術與 AI 為旅行業者提供了各種增加收益的新方法。過去,業者無法瞭解其客戶的相關資訊,包括人口統計到資訊娛樂偏好等等。透過 Passengera 車隊連線與資訊娛樂解決方案,營運業者能夠能入瞭解可用於即時打造個人化體驗的乘客喜好與興趣。

舉例來說,如果一名乘客持續觀看火車上播放的動畫電影,營運業者便可透過 Wi-Fi 向其裝置提供有類似角色和主題的個人化資訊。或者,人們在查詢其目的地的餐廳評價時,可以選擇接收推薦熱門用餐選項的電子郵件。上述兩種情境不僅為運輸公司,也為其合作夥伴提供了廣告機會。

其提供的行銷可能性近乎無限,且長遠來說能讓乘客與運輸公司都受益。舉例來說,乘客可以透過個人裝置點餐並直送到他們的座位上。如果乘客在點餐時收到特殊優惠、折扣與向上銷售建議,餐點銷售便會成長。

以 Intel® 技術為基礎的 Passengera 解決方案利用模組化、集中管理的服務平台將這些商機變成現實(影片 1)。

影片 1。運輸供應商可提供超越傳統 Wi-Fi 的個人化服務。(資料來源:Passengera

利雅德地鐵:旅遊科技創新技術實用範例

利雅德地鐵是 Passengera 及其解決方案的絕佳範例。該計畫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大眾運輸計畫之一,目前處於測試階段。其完工後將擁有 85 個車站、6 條地鐵路線、總長 176 公里的軌道以及無人駕駛列車,讓乘客從進入車站的那一刻起直至到達目地為止,都能享受最先進的體驗。

Passengera 提供了一套能使列車與車站之間順暢交接的連線與應用程式主機管理解決方案,其服務囊括了分析、設計、部署與持續支援。

在旅途中,人們可以在個人裝置甚至列車內的螢幕上查看目標式廣告。這種針對特定用戶投放的廣告模式對旅客和廣告廠商都有利。旅客可以瞭解並使用特殊優惠。此外,當廣告根據人們的位置與個人資訊投放時,更可能提升轉換率和發掘新的收益來源。

對於地鐵與旅客來說,另一個好處便是列車準點率提高了。地鐵員工透過集中監控系統接收列車位置和載客量的即時分析以及關於潛在問題的通知。如此一來,便能減少需要管理的人流,並獲得更多感到滿意且願意一再乘坐地鐵的旅客。

Passengera 的功能遠不僅止於在利雅德部署的複雜連線解決方案。該平台也為其他來自全球的客戶提供不同的數位解決方案,包括資訊娛樂平台、營利平台以及監控管理系統(MMS)。透過 Passengera 資訊娛樂平台,旅客可以:

  • 選擇偏好語言、追蹤其目前位置、預估抵達時間以及等待時間,將體驗個人化
  • 搜尋餐飲選擇與點餐,並查看目的地天氣狀況
  • 透過看電影、玩遊戲或聽音樂來放鬆心情
  • 使用語音導覽瞭解關於目的地和旅程的知識

大眾運輸的未來

「利雅德地鐵正在成長和擴大運輸選擇的階段,因此需要一個能在將來進行擴充的旅遊技術架構,」Kolář 表示,「我們的解決方案讓客戶能以最少的投資購買額外閘道,輕鬆地擴充部署新的列車、路線、公車和公車站。此外,他們還可以採用 5G 等新技術,讓連線服務不必透過進一步的通訊基礎架構,便能更容易地擴充至公車和其他地面運輸系統。」

隨著自駕列車與地鐵系統成為現實,運輸公司和交通單位正在透過創新技術重新塑造數位化的未來。

「當車上少了駕駛,數位通訊系統將在未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Kolář 總結道,「像我們的商業與通訊平台這樣的解決方案,結合穩定的連線能力,將成為自駕車時代的關鍵。未來,與乘客的互動將會透過數位通訊進行。」

 

本文由 insight.tech 編輯副總監 Georganne Benesch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