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人工智慧

推動智慧電網的未來

陽光明媚的田野中的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渦輪機,遠處的背景是城市景觀。

除非遇上重大天氣事件或極端氣溫,導致電網出現問題,大多數人不會特別留意當地的能源電網。然而,電網是現代社會運作的基礎。隨著可再生能源的討論的升溫以及電力需求的增加(例如電動車的普及),電網逐漸受到更多關注,並朝未來邁進,推動從傳統電網轉向智慧電網的轉型。

專家們齊聚一堂,討論 CCS Insight 近期發表的《未來電網》報告探討的智慧電網挑戰與機遇。參與討論的專家包括:Schneider Electric 歐洲電力與電網部門主管 Valerie LayanCCS Insight 能源網路創新研究總監 Ian Fogg、全球技術服務領導者 Capgemini 的能源、公用事業與化工業務全球主管 Philippe Vié法國配電系統營運商 Enedis 進階電力網路技術總監 Marc Delandre,以及硬體製造商研華科技(Advantech)能源與公用事業部門主管 Paul O’Shaughnessy

討論聚焦於電網的現況以及邁向智慧電網的轉型、其他產業技術轉型的寶貴經驗,以及夥伴關係、協作與標準化對於推動電網韌性、效率、安全性與綠能永續的重要性(影片 1)

影片 1。業界專家探討在邁向電網現代化的過程中,夥伴關係與技術的重要性。

電網的現況為何?是什麼原因推動了智慧電網的發展呢?

Valerie Layan:現在的電網還不夠智慧化,需要更多數位化來變得更有效率,而且又靈活、又可以達到去碳化。為什麼電網需要變得更智慧或更數位化?主要的原因是歐盟在可再生能源的方面給了很大的壓力,從 2022 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組合裡面佔 23 %,到 2030 年我們得要提升到 45%。

但是我們在可再生能源上投資 1 美元或 1 歐元的時候,也要在電網上投一樣多的資金。這個轉變對電網帶來很大的壓力,我們已經沒有辦法只靠投資大量硬體和資本支出來處理這些需求。另外,資本支出的專案通常需要五年的時間。

所以我們需要透過額外的軟體來讓電網更智慧化,這樣就能更數位化,也更有效率。譬如說,如果我們實施進階配電管理系統(ADMS)軟體解決方案,技術損失至少可以降低一個百分點。這種數位化非常關鍵,我們在全力推動整個生態系統,確保也有在軟體領域上投資。

Ian Fogg:發電已經有朝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轉型。這個成長的原因是太陽能跟風能,兩種能源的發電模式非常不同。太陽能很明顯有季節性,跟時令還有和赤道遠近有關係。風能就會受到天氣變化的影響。

另一個有趣的點是,有越來越多經濟體達成去碳化,每個國家的整體能源需求裡面,電力的比例也相對變高了。這也呼應到 Valerie 說的,除了可再生能源之外,還要在電網上做投資。

太陽能板也能發電,而且還有機會帶來雙向流動。這和傳統配電網的運作方式很不一樣,那要怎麼在耗電跟發電之間找到平衡?儲存能源非常難,但是如果能去調整耗電模式,來更可以應對太陽能或風能這種不穩定的發電方式,就不用那麼多的發電量了。這個時候變電所就很重要了,因為只要變電所變得智慧化,就可以幫忙調整耗電跟發電。

但是,這就需要電網不同部分之間有又強、又快的資料通訊,這樣才能平衡需求。我們還要讓系統變的更靈活,去應對這些不同的耗電跟發電模式。同時,電網的穩定性也不能受到影響。這代表我們要在技術、變電所、計費系統和電網的各個部分上做新的投資。

Philippe Vié:我會接著 Valerie 跟 Ian 提到的觀點來做說明。電力系統目前在發電和耗電平衡上的挑戰很大。某些時段發電過剩會出現負電價的情況,影響到可再生能源企業的利潤,讓能源轉型變得更不容易。

還有,以前的能源和電力都是從集中發電設施,透過輸電跟配電系統流動的。但今天的再生能源是分散在整個電網裡面。這就帶來了完全徹底的轉變。

而且我們還要應對大規模電氣化的趨勢。現在我們的電氣化程度達到能源需求的 23%,根據國際能源機構的《淨零排放展望》,這個比例可能會提升到 50% 到 60%,具體要看各個地區的情況。

另外,數位技術也是一個推動轉變的因素。自動化可以用來避免能源網路的實體投資。就像 Valerie 提到的,每在可再生能源投資 1 美元,就也要在電網上投進去 1 美元。這樣投資成本會飆高,電價當然就變貴了。

配電系統營運商有哪些電網方面的壓力?

Marc Delandre:電力很大的問題就是非常難儲存。電動車主要的挑戰就是電池的容量設計。所以我們要在即時耗能跟產能之間找到平衡。這個過程要在一次和二次變電所進行,而且所有和電網相連的用電戶都要參與。

最大的問題是電網可能會分布到整個國家,像在法國就是這樣。我們在現場有非常、非常多設備。而且在投資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到用電戶的負擔能力,因為最後投資都會反映在他們要繳的帳單上。

我們還要要面對可再生能源,因為未來每個用電戶都會變成生「產消合一者」,他們既是消費者,也是生產者。意思是每個住宅、任何建築物的屋頂,甚至是任何地方,都有可能產生可再生能源。這邊要再強調一次,能源網路的關鍵角色會是平衡產能跟耗能。這就是我們未來的核心業務,需要非常大量的投資。

轉型成智慧電網的過程裡面還有哪些其他挑戰呢?

Paul O’Shaughnessy:對我們這些硬體製造商來說,一個最大的挑戰就是挑戰本身的規模。雖然我們是硬體製造商,但也要考慮到支援各種軟體的需求。我們要能夠支援所有新的協議,像是虛擬化、安全性,還有舊版的協議。

另一個挑戰是部署資產的變異性,這就要求我們提供很多種解決方案。儲存技術、IO、冷卻系統,這些關鍵元素都會受到資產變異性的影響。不過,跟像 Intel 這樣重要的策略技術夥伴合作,能幫我們確定處理器的發展藍圖,把對的產品帶到市場上。

另一個重點是要遵守像 61850-3 和 IEEE-1613 這些協議。要在這個領域有競爭力,我們就要花不少錢去遵守這些協議。

Philippe Vié:投資批准應該是利害關係人、股東來做決定的,當然還要有政府跟監管機構參與。很可能到 2030 年,投資的金額會是 2020 年的兩倍。

另一個挑戰是人才短缺。在未來 20 年裡面,智慧電網會創造大概 500 萬個數位技術核心的工作機會。還有嬰兒潮世代會帶來退休潮,很多職位需要接替。而且,我們也沒有發展藍圖。我們需要一致的發展藍圖,然後每兩到三年就做調整,因為現在的變化實在是太快了。

最後,還有標準缺乏的問題。E4S(超大規模科學軟體堆疊)和 vPAC(虛擬保護自動化與控制)聯盟的目標是讓技術供應商和電網營運商達成共識,制定共同的標準,來開發互通的智慧資料模組。

每個限制都很多解決方案,不同國家、不同電網的情況都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Ian Fogg:智慧電表和行動數據的能力也是另一個麻煩。這邊有兩個問題。第一,行動數據常常更新得不夠即時,大概會有 15 到 60 分鐘的延遲。而且數據通常通常很分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想要設計非常智慧的收費方案,這樣的更新速度就太慢了。

但另一個問題來了,這是硬體解決方案,不是虛擬化或軟體定義的解決方案,代表現在會出現問題,以前的智慧電表用了舊的行動數據無線電,電信業者計畫要淘汰這些舊的網路世代。這也就反映了智慧電網一部分經濟體有不同的步調和生命週期。

這些智慧電表當然是用電模式轉變很多使用情境的基礎。如果我們要升級和換掉這些早期的智慧電表,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如果這些無線電是軟體定義的話,我們就有機會不用派人到現場或是換掉硬體,只要更新無線電軟體,就能支援新一代的技術。

可以和我們分享協助轉型的技術發展嗎?

Valerie Layan:有些可能不是新的技術,但是對電網的領域來說是新的應用。像是電信、醫療、交通運輸和其他行業一直都在用這些技術,這是好事,因為我們可以利用已經成熟的技術。所以我們結合了其他終端市場的技術,再加上自己的技術,就像我之前提到的 ADMS。

第一,我們在升級 ADMS 解決方案,讓電網更有效率、韌性更高,包括容量管理、停電管理、負載和發電控制、資產管理跟電力調度。第二個技術是可以用在訓練、模擬和遠端軟體更新的數位孿生。

第三點就是虛擬化了。邊緣資料給變電所帶來壓力,所以虛擬化就變得非常關鍵。在 ES4,我們相信虛擬化能處理二次變電所邊緣的大量資料和壓力。我們非常希望能夠在這個方面合作,一起制定開放標準的參考架構還有通用設計,推動虛擬化的發展。

產消合一者這個概念也很有意思,因為商業建築,甚至可能是個人用電戶,都能夠自己發電。太陽能板屋頂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但是在像港口這種更大的用電工業區域,他們其實可以用風能當作發電的來源。而且他們還有機會把多的產能回注、轉售給電網。我們現在有可以整合邊緣靈活性的解決方案,讓電網更有效率,也可以利用這個生態系統獲利。

相關產業的轉型還可以帶給我們什麼經驗呢?

Ian Fogg:我也覺得虛擬化非常關鍵,把更多功能從硬體轉到軟體上,用可以擴充的標準化硬體解決方案來升級平台,支援更高效能的工作負載。

我們在其他產業注意到的另一個趨勢是 OT 跟 IT 的結合。CCS Insight 報告裡面也有一些 OT 和 IT 的整合方式和兩個領域思維有關的例子。

Philippe Vié:我會從自動化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舉個例子,我們在追求一個完全無人化、完全自動化的控制室。我們還希望 AI 能夠在停電的時候自動修復,讓 99% 的用戶在短短一到兩分鐘以內恢復供電。其實我們的目標是就是 AI 的所有功能真正提高電網效能,還有減少投資的成本。

AI 和邊緣 AI 在能源和公用事業領域的角色會是什麼?

Paul O’Shaughnessy:這是業務成長最快的部分,沒有之一。完完全全就是爆炸性的成長。到目前為止,邊緣 AI 的應用大多集中在視覺相關的領域,但是使用案例和應用的數量每天都在增加。

Philippe 有提到即時監控和控制,這些都是邊緣 AI 能夠大大幫忙節點、變電所決策的機會,能夠很快對電網狀況的變化做出反應、提升穩定性,還有減少停機的時間。

另一個應用是預測性維護。這項技術在製造業環境的部署非常普遍,而且對運用邊緣 AI 最佳化這些環境的效率有很大的幫助。這樣的技術同樣可以用在電網上。

但如果要說物聯網領域最夯的話題,那肯定是安全性。邊緣 AI 在強化現有安全性的方面,不管是從網路安全、人身安全,還是健康和安全的角度來看,都有非常大的潛力。邊緣 AI 的視覺應用可以保護在危險環境工作的員工,還能夠確保只有符合資格的人員才能進到某些特定環境。這對電網來說絕對是重點中的重點。

變電所是做出這些改變最好的選擇嗎?

Ian Fogg:變電所的確是關鍵,因為它是當地配電、資料收集、現場控制和保護的核心所在。那我們要怎麼建變電所呢?要怎麼升級來做長期的使用?

Valerie Layan:二次變電所未來還是有發展空間,主要是因為邊緣端會有連接和資料方面的壓力。但是二次變電所要適應新的挑戰,那虛擬化就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Ian Fogg:虛擬化帶來了更多功能。從其他產業的經驗來看,把功能移到軟體之後,創新的過程就會變得更簡單。對長期使用還有應對不斷變化的用電和需求模式來說,這一點真的非常重要。

Marc Delandre:我這邊想補充一點,我們需要一個遵守開放標準、不斷發展的解決方案。像 Enedis 這種大型的配電系統營運商不能依賴任何專一的解決方案,再怎麼厲害的解決方案都不行。意思是解決方案需要經過認證還要有互通性。這些標準的設定跟確定是要由 ES4 來主導的。

企業要怎麼為未來電網的發展提前做好準備?

Paul O’Shaughnessy:對 ES4、vPAC 或 450 MHz 聯盟的成員來說,有一點非常清楚,就是只有透過模組化還有可以擴展的架構,我們的生態系統才可以達成目標。意思是系統的設計需要模組化的元件,方便去做更換或替代。這樣我們就能一步一步調整系統,讓系統保持最新的狀態。標準化和互通性是未來發展的關鍵,能夠支援開放標準和協議,還有保證不同裝置和系統之間的兼容性。我在前面也有提到網路安全。

Intel 這樣的策略夥伴積極推廣他們的發展藍圖,確定我們掌握適合環境又能部署的最新技術,這一點非常關鍵,但是很常被忽略掉。

合作和協作是怎麼達成智慧電網成功的?

Paul O’Shaughnessy:對硬體製造商來說,能夠當唯一指定的供應商絕對是美夢成真。但是實際上,這個挑戰和機會的規模需要很多不同的供應商在每個環節合作,所以我們一定要用開放架構。我們完全懂這一點。

在這次的討論裡面,大家都是前面提到幾個大型聯盟的合作夥伴。各個工作團隊之間的合作,不管是軟硬體、上市策略還是網路安全方面,這些交流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非常重要。這是一個彼此學習還有了解實際需求的好機會。

Valerie Layan:我想補充一點,以前的能源管理、能源基礎架構還有電網營運都是屬於 OT 的範圍。但是現在我們談到要部署新技術的時候,就輪到 IT 上場了。

所以跟 Intel 和 Capgemini 這些有豐富 IT 專業知識的夥伴建立聯盟非常重要,我們可以把 IT 的長處融入到 OT 裡面,讓以前依賴硬體的二次變電所虛擬化,結合 IT 和 OT 的優勢。

可以和我們分享各位協助改造電網的例子嗎?

Valerie Layan:我沒辦法透露客戶的名稱,但是我們 Schneider Electric 的 EcoStruxure IoT 架構是對未來電網的理念,透過產品、邊緣控制還有 App 分析軟體服務這三個層面來連接。我們已經在一些電網營運裡面部署這套解決方案,用這種整合式的企業級解決方案來管理電力網路配置的話,交付時間可以縮短超過一半。

而且有了利用預測性維護、資產效能管理和其他技術的智慧電網,生命週期的營運和維護方面都有提升,總體擁有成本也至少降低了 15%。

另外,我們也在推動叫做低壓電網管理的新方法,這個端對端的方案涵蓋了饋線低層次的感測器、變電所的保護和控制系統,還有 ADMS 的整個過程。很多用電戶希望把自己的產能接回電網,所以低電壓問題對配電系統營運商來說就變得越來越嚴重。

Philippe Vié:Capgemini 支援好幾家輸電和配電電網營運商龍頭,從規劃發展藍圖開始,幫他們開始智慧電網的轉型。我們當然也有提供技術技能、IT 和 OT 方面的顧問服務。大型業者現在都在啟動為期 10 到 20 年的智慧電網計畫。

但這不是一個單一的計畫,是一系列大型專案的組合,譬如說更換控制室、推動自動化,還有打造智慧化和虛擬化的變電所。這些專案結合了電力網路、即時健康資產管理、數位孿生、數位工程、生命週期規劃和效能管理,包含非常多層面,而且每個層面的發展藍圖都完全不同。

Marc Delandre:每個公用事業單位都有自己的發展藍圖,但是目標都差不多。這個市場很大,但是所有公用事業都有一樣的問題,那就是電氣化、可再生能源、電動車充電站和其他部分都需要一大筆的投資。

Enedis 不是技術供應商,我們是技術使用者。但我們幾乎完全知道電網的問題,還有要怎麼管理電網。所以只要和所有合作夥伴一起努力,我們就能找到未來幾年最好的解決方案。

Paul O’Shaughnessy:我這邊想分享一個跟數位孿生有關更具體的例子。我們研華科技(Advantech)之前的一個客戶是配電營運商,他們在遠端資產連接的恢復力方面有困難。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個是地理條件,就是地形;第二是環境因素,像天氣變化;最後就是地緣政治的影響,特別是網路安全的問題。

我們跟這家配電網路營運營運商和另一間夥伴合作,提出了一套解決方案,用我們的軟體平台進行裝置管理。這個平台用的是數位孿生模型,可以確保所有部署在資產上的裝置都有安全性,而且只能從網路作業中心做更動。我們和這個客戶花了兩年一起開發這項解決方案,最後成功部署在 5,000 個資產上。

我們談了非常多,最後有什麼想要補充的嗎?

Ian Fogg:我想補充一點,CCS Insight 報告裡面還有很多我們沒有討論到的部分,這些模組化的內容非常好理解。

但更重要的是,電網在經歷轉型,現在是變化很快的一段時期。這個轉型對整個產業來說很有策略意義,那這個產業對很多其他領域也非常關鍵。

Philippe Vié:我有幾句話想跟輸電和配電電網營運商分享,是你們帶來了改變。你們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關鍵。沒有你們,沒有電網,能源轉型就不可能完成。所以各位絕對要加快腳步。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一致又可以根據需要調整的發展藍圖。另外,還要參加像 ES4 和其他聯盟的標準化組織,一起協作分享還有減少投資壓力。

Paul O’Shaughnessy:我在內部常常講到,這個過程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短跑。但就像是 Philippe 說的,現在是一個需要加緊腳步的階段。要能夠加速,就要有清楚的方向還有明確的優先次序。這些聯盟在努力幫我們達成目標,但如果要真正搞清楚方向還有優先次序,我們就需要更多電網執行人員和配電系統營運商來加入我們,一起推動轉型。

Valerie Layan:第一點,數位化和端對端的電網架構是最佳化資本支出、營運支出這些整個生命週期投資最好的方式。接下來是標準化,整合又開放的方式是讓現代化過程更有效率的關鍵。我們也可以從其他產業數位化的成功經驗學到很多,對轉型的過程非常有幫助。

最後一點,協作是最重要的部分。我們要把 OT 公司、IT 公司、終端用電戶和不同的經驗整合在一起。ES4 是讓我們能匯聚多元視角的知識,還有一起打造更智慧未來電網的完美平台。

Marc Delandre:電力真的很神奇。有了電力,我們幾乎無所不能。不管是暖氣、冷氣、照明還是煮飯,都能靠電力完成。電力還可以讓汽車、火車和各種交通工具發動。電力的來源可以是核電廠、太陽能板、風力發電廠和其他方式。

最後我想做個總結,我們的面前有一條漫長又充滿挑戰和驚奇的旅程。

相關內容

如果想進一步瞭解電網現代化,請收聽我們的播客《合作夥伴推動未來智慧電網》,以及閱讀《未來電網》。最新創新技術來自以下企業:

 

本文由 Erin Noble 編審。

作者簡介

Christina Cardoza is an Editorial Director for insight.tech. Previously, she was the News Editor of the software development magazine SD Times and IT operations online publication ITOps Times. She received her bachelor’s degree in journalism from Stony Brook University, and has been writing about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throughout her entire career.

Profile Photo of Christina Cardo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