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網路

透過私有 5G 加速數位轉型的工作

工業 4.0 示例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體驗到的每個「G」都顛覆了一切,不是嗎?因此,對 5G 而言,這將是真正意義非凡的一步,尤其是針對物聯網而言。對於私有 5G 網路而言更是如此。工業環境絕對受當中的高速與低延遲而受惠。

CCS Insight 為一間行動與無線網路研究機構,其網路基礎架構總監 Richard Webb 談到 5G 在組織數位轉型中扮演的角色、5G 和 Wi-Fi 的關係,以及在這個產業鏈中所具有的強大 5G 合作夥伴。

是什麼在推動最近朝向私有 5G 網路的趨勢?

5G 真的改變了遊戲規則,因為它帶來了新的功能,而不只是更快速的頻寬。我想在消費者市場上很可能呈現出來的是速度,但是對其他的市場來說,它具有不同的意義,尤其是對企業與工業產業而言。

5G 的部分功能的確與更好的容量有關,但也具有更低的延遲。而這些功能伴隨著其他數位科技的發展一起出現,例如多點存取的邊緣運算、大數據分析、AI 與機器學習等。5G 是這些技術真正的基礎架構與服務環境,然而也的確是透過與其他數位技術的結合,才讓 5G 變得更加強大。而這也是我們可以真正看到業界受益的地方。

我們看到的是已經開始自身產生轉變的工業環境,也就是將越來越多的流程放到雲端,並在這些流程中,進行更多的資料導向、以 IT 與運算為中心的工作。5G 出現的正是時候,因為它的確可以在如此的數位轉型中,發揮出支援與加速的角色。企業和工業界有各種以 5G 連線的全新使用案例出現,尤其是在邊緣運算方面。

我們有了各種不同的資料流,這些資料流只需傳輸少量的資料,就可以在一個組織中,擴充為成千上萬的資料點或是連線點。舉例來說,也可能只是用來轉送單一資訊、不過以非常固定的方式轉送的感測器,以作為高度複雜產線中的一小部分。另一個例子,或者是在一個智慧醫療設施中,具有許多搭載不同處理器的不同類型機器,一個極為複雜的組合。不同的裝置和它們所截取到的資料流,提供了非常、非常有趣卻精細,且通常十分複雜的使用案例。

因此充滿著非常多的可能,但是也存在著許多的需求,而這正是 5G 可以真正發揮優勢的地方。因為它明顯具有在容量和延遲上的功能。而這也是它帶給工業環境的行動能力,例如以前是固定在有線網路上的機器。這就是 5G 帶給一個地方機器得以移動的彈性。這就是它與其他網路技術之間的連結,例如 Wi-Fi。這就是涵蓋全國的基礎架構,一個超越單一企業內部的行動網路。

5G 與 Wi-Fi 之間的不同是什麼?

我不認為這是一場零和的競賽,也不是 Wi-Fi 和 5G 兩者之間的對峙。Wi-Fi 在企業中大量的被部署;我不認為它會消失,而且我也不認為 5G 選擇的出現就應該讓它消失。Wi-Fi 研發陣營和行動研發之間有非常積極與合作的對話,因此 Wi-Fi 和 4G、5G 彼此之間並不陌生。現在具有彼此對話的技術;它們可整合在同一個網路中,也可以以兩個獨立並存的網路運作。這正是為什麼我認為我們會看到企業場所將會讓兩者同時存在。

Wi-Fi 部署的非常完善,而且的確擴充的很好。但是它不一定適用於重要工作的連線。5G 會更為適合重要的工作,因為一連上裝置後,通常可以在效能的參數範圍內,達到更好且更一致的程度。5G 不見得比 Wi-Fi 好,不過 5G 在一些東西或特定的情境下比較優異。將它們視為互補;如果可以讓兩者同時運作,它們將可以協助彼此的效能表現。

組織應如何執行私有的 5G 網路?

5G 可說是電信公司為企業和工業界重新佈局的好時機—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如何定位他們,不只是服務,而是他們如何將 5G 定位成企業中的技術平台,用在邊緣運算與 AI 分析等數位技術。

電信公司真的需要對於他們的能力保持開放的心態,並且坦承他們無法為每個人做到每件事情,尤其是在企業環境中。因此,他們必須建立一個解決方案產業鏈,當中具有網路硬體與軟體、雲端服務功能,或許也要有系統整合商,或者具有一些電信商想要解決的深入、特定業界知識的相關組織。

這真的會依客戶而定,或者說,一定會依產業而不同。有一個產業,也就是醫療照護,也許會有很好的顧客基礎。電信商也許對醫療照護產業的技術需求十分瞭解,因此可能會認為,特定的醫療照護轉型環境會是直接的潛在客戶。

請找一個電信公司可能不那麼有把握的不同產業。方法可能會有所不同,而更像是個批發商,在這特定的環境中,直接與顧客對接的是雲端的合作夥伴。所以當中有技術的成分,但是也有更多商業的成分。

雲端供應商(例如 Amazon、Google 和 Microsoft)在私有 5G 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我認為這些供應商,如 Amazon Wavelength、Microsoft Azure、Google Cloud 等,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私有 5G 網路環境中也有很龐大的機會。他們當中許多已經與企業存在著既有的關係,部分是因為這些企業已經在進行自己的數位轉型,而其中很多是圍繞著將自有的流程雲端化。

我也認為,比起電信營運商所能夠提供的服務,這些雲端供應商應該具有更大的規模與影響。別忘了在許多情況下這些都是全球性的組織,而雖然營運商具有 5G 的基礎架構,雲端供應商也在自有的伺服器與資料中心基礎架構上投入了大量資金,並且擁有強大的技術能力組合。

這並非雲端供應商搶奪營運商的例子,至少我不這麼認為。但是在其規模與影響下,我的確從一些營運商那聽到他們對於雲端供應商的角色究竟是什麼有所顧慮。所以究竟電信公司會如何與這些雲端供應商互動,仍有很多需要釐清的議題。不過我的確認為這是個正在成長的市場,而且可說是商機仍在擴大,當中大家都有機會並存、並且分到一杯羹。

那麼企業解決方案供應商呢,例如 IBM、Dell 及 HP?

我認為他們極為重要。這些公司當中,許多將會在企業當中抱持著非常長遠的關係與名聲。他們當中有許多公司(尤其是 HP),利用其軟體能力活躍於以 5G 為核心的環境中。他們已經朝著這個方向在轉變,私有 5G 網路其實只是成為電信一部分這個策略的延伸,是以網路的意義而言,而不僅僅是在設備上。

範圍仍是在於存取運算與處理的功能,但與網路的虛擬化更為相關。我覺得這些公司與 5G 網路營運商和雲端供應商一樣,在市場上舉足輕重。這些 IT 供應商具有行動方面的傳統,而這意味著他們通常對於不同產業的進展十分了解,這對於整合出解決方案來說十分重要。

企業網路技術供應商(如 Cisco)的定位會是什麼?

對 Cisco 而言,這方面可說是甘之如飴。這只是找出其策略與定位為何的問題。我想這是很多不同的廠商仍在思考的一點。它不僅止於:「我們是否具備了對的技術?」而是:「我們在這個價值鏈中應該居於什麼位置,以提供最大的價值?我們能夠為自己打造出什麼生意機會?」他們在這個市場中可以採取多種不同的定位。

但是說真的,我不認為有必要把私有 5G 視為一個獨立的市場。我認為這會是一個非常多樣化的市場,也許會依產業而定。然而一家公司可能在一個市場是如此,在另一個市場則另當別論。這要視你的通路、機會、客群、夥伴關係而定,並依情況找出:「我們最好的機會點是什麼?我們可以與誰合作?我們要如何整合出解決方案,並依專案的需求執行?」

您能否更詳細地告訴我們技術製造商 EXOR International 是如何部署 5G?

EXOR 在位於義大利維羅納的智慧生產設施內,與義大利行動網路營運商 TIM 與 JMA Wireless 及 Intel® 合作,實行了 5G 作為私有行動網路環境的一部分。而它不僅止於以私有 5G 網路作為自有的製程功能;它建立的是一個 5G 智慧實驗室的環境。在這個實驗室中,它測試了在自有的網路內部署的全新使用案例,不過它也可以作為解決方案套件的一部分呈現給客戶。而且它也開放給其他公司,提供其探討可以如何在 5G 的基礎上,也與工業 4.0 的無線應用進行互動。

EXOR 不只是一個部署 5G 的範例,也是真正可以從中學習的分享夥伴。那是一個十分強大的環境,不僅可以瞭解在智慧製造環境中如何部署的使用案例,還可以實驗還能做些什麼,尤其是在工業電腦與人類機器之間的介面等。這當中存在著極為豐富的潛力,而我也非常有興趣想瞭解隨著時間事情會如何演變。

關於私有 5G,還有什麼其他值得留意的?

私有 5G 不是一個單獨存在的孤島。在許多情況下,這會是組織在數位轉型的過程中,這是一個很自然會達到的境界。它就是透過具有彈性的靈活網路,以更好的方式,將不同區塊的資料功能與處理及運算功能連結起來。

我談到 5G 可以如何成為結合數位科技的平台。這聽起來很棒,但是這個環境很複雜,需要將技術整合起來。我認為可以某種程度降低複雜度的解決方案,對於加速私有 5G 行動網路來說十分重要,而我認為我們已經開始看到有些解決方案已經有所成果。這其實攸關於在技術端的合作環境,以及可以支援該環境的商業架構。

相關內容

若要進一步瞭解私有 5G 的未來,請聆聽我們的與 CCS Insight 對於私有 5G 的預測播客,並閱讀私有 5G 網路市場的挑戰與需求。關於 CCS Insight 的最新創新內容,請在 Twitter 上 @CCSInsight 和 LinkedIn 上關注 CCS-Insight

 

本文由 insight.tech 資深編輯 Christina Cardoza 編輯。

作者簡介

Kenton Williston is an Editorial Consultant to insight.tech and previously served as the Editor-in-Chief of the publication as well as the editor of its predecessor publication, the Embedded Innovator magazine. Kenton received his B.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n 2000 and has been writing about embedded computing and IoT ever since.

Profile Photo of Kenton Willis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