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能源管理

智慧永續建築的藍圖

戴著安全帽的女人和男人在建築工地查看建築平面圖。

鋼材、混凝土、電線、水管,諸如此類的東西能蓋成一棟建築物。但什麼能蓋成智慧建築呢?智慧建築又如何發展為智慧永續建築?隨著目前推動員工重返辦公室,增加樓房的佔用率以及後續為建築系統帶來的壓力,這些問題也變得更加緊迫。新建築的優勢在於能將永續和智慧系統結合,但老舊建築呢?技術解決方案是否也挽救不了?

部分問題會由 Nantum AI(前身為 PrescriptiveData)品牌與行銷副總裁 Lauren Long,以及尖端解決方案供應商 Blue Bolt到職專家 Maciej Labuszewski 回答(影片 1)。他們探討了智慧建築在對抗氣候變遷危機中所能發揮的作用、將 AI 和資料整合至智慧建築解決方案的原因,以及與最佳技術合作為最佳解決方案注入動能的優勢,因為這些都是錯綜複雜的系統,也是舉足輕重的雄心壯志,這所有的一切不僅只是要記得關燈。

影片 1。Nantum AI 的 Lauren Long 與Blue Bolt 的 Maciej Labuszewski 探討邁向智慧永續建築的歷程。(資料來源:insight.tech

智慧永續建築的真正定義是什麼?

Lauren Long:每座建築無論在建構的時間、建構的風格、使用的材料,都各不相同。因此綠能永續的樣貌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但永續建築有一些共同點,其中許多都和意圖有關。您想避免浪費:所以您會把沒人用的房間關燈、用低水量沖馬桶、密封窗戶等。這個層面上能做的事有很多。

但若再進一步思考技術層面,就是讓建築更智慧、更永續的方式。這是因為我們正在收集資料,並有望據之以行。但沒有基準,何來改善?因此瞭解目前的情況並制定改良計畫非常重要。

據說建築界的碳排放量佔全球 40% ,其中 28% 來自營運流程,因此要讓建築舒適並維持正常運作,就需要採取一切措施。如果我們讓建築營運的效率比目前提升 50%,那麼全球排放量就會減少 14%,這是相當大的影響。

Deloitte 的一份 2024 年房地產展望報告顯示,只有 5% 的建築完全現代化,這表示它們擁有可以輕鬆整合新興數位技術的核心系統。然而,報告也表示,34% 的建築物大多改用這些現代化系統,而 30% 的建築物目前正要從舊式模型脫胎換骨。

隨著感應器進入建築系統,並向營運商提供更多資料,實際上改變的確會成真。因此,雖然建築無疑是問題的一部分,但它也有得天獨厚的能力,成為解決方案的一環,作為其他產業的榜樣。

建築業主和管理者在永續發展工作中需要關注哪些面向?

Maciej Labuszewski:近年來,人們在可回收建築材料和簡化建築流程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在此同時,人們關注的焦點已有所轉變,不僅要永續建造建築,還要在整個生命週期內實現永續利用。隨著愈來愈多的老屋在市場上不斷累積,實現淨零目標並減少碳和塑膠足跡是延長建築物壽命的必要條件,否則建築物會視為事過境遷的明日黃花。

實際上,建築業主關注的兩大重點。其一是減少舊式系統的使用,以及暖氣、照明和空調模式的錯估,導致效率低下。這些錯估往往是因為資料不足,資料有助於辨識目標、設定效能指標,並找出不必要的成本。但如果無法取得資料,那基本上就不可能制定策略,更不要說成功實施了。

其二是邀請租戶改變自己的消費模式。然而,在一棟租戶眾多、背景各異的建築中,這是一項相當艱鉅的任務。這需要適當的溝通、適當的獎勵,當然也要制定生效的時間。

Blue Bolt 考量到我們為建築提供的每項功能中,綠能永續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大要素,並以此來因應這些問題。其例之一是從舊式的存取控制工具 (塑膠卡片和遙控器) 切換成完全儲存在手機上的存取方式。在大型辦公大樓中,每年光憑卡片出入所耗費的塑膠量就幾乎可達 200 公斤。

近期有哪些技術創新讓落實這些解決方案?

Maciej Labuszewski:我認為一開始有必要明確地指出,在房地產市場中,光是擁有建築應用程式已不再能改變現狀。 許多行動解決方案提供的功能都是針對特定、孤立、非常狹隘的問題而量身打造,而且只是鎖定極為特定的房地產組合。它們只是缺乏滿足業主、管理部門與租客需求的範圍和規模。

建築經理現在將目光投向更複雜的解決方案,提供可衡量成果、並在整個產品組合中具有通用功能,具有統一的 ESG 標準、訪客管理,且無須耗費大量時間即可改變傳統方法 (存取卡和遙控器) 的資源,以便立即感受到結果。同樣也非常重視解決方案的成本效益。

Blue Bolt 在這方面能一展長才,由於系統採用極致靈活且具調適性的硬體,因此無論建築有多老舊,我們幾乎都可以在任何建築物上安裝,並在數天內部署整個系統。這與我先前說的不斷累積的老舊屬性有關。

AI 扮演了什麼角色,讓建築變得更智慧而永續?

Lauren Long:AI 和機器學習絕對是協助我們達成目標的利器。資料可整合至統一的使用者介面,接著由您深入剖析,找出不同資料類型之間的模式、相關性或因果關係。試圖把所有資料當作人類來監控幾乎是天方夜譚;AI 是讓資料擴充的唯一途徑。總是需要考量人為錯誤的因素。

就使用所有這些資料而言,我們在業界的地位的確獨一無二。我經常從行銷的角度推薦傑佛瑞·摩爾的著作《跨越鴻溝》。但建築空間的情況非常相似,因此您可以說我們必須跨越工程的鴻溝。讓我為您打造情境。

建築營運中,永續經理也是目標設定者。他們合作設定目標、尋找解決方案,並追蹤永續發展的進展。也有資產經理負責成本最佳化。他們分析、投資及管理房地產,實現長期的價值和永續發展。

但還有第三個群體:建築營運商,也就是變革者。他們維持高效的營運,並最佳化建築效能,實現永續發展。我提到的鴻溝是指前兩個群體與建築營運商之間,沒有任何即時效能資料。

但若您擁有資料,卻不使用,那有什麼意義?利用 AI 取得可據以行動的深入解析,對於建立即時問責非常重要。這是 Nantum AI 透過日常 AI工程建議,以及我們的法規遵循分析所做的事,我們能夠評估系統向工程師傳送的建議數量、實際採取行動的數量,以及由此產生的成功。

有沒有業者推動永續發展變化的實例?

Maciej Labuszewski:我們的第一批的客戶中有個共享辦公室品牌,它們也是商業房地產的業主,在五個國家/地區設有辦公室。真正吸引他們注意並證明非常成功的 Blue Bolt 功能之一,就是在非高峰時段關閉電梯。這要歸功於我們的 AI 系統,彙總建築物出入控制和電梯系統的資料,並將其整合為易於瀏覽的資訊,供業主和資產管理者查看。正是這種解決方案應證了我們不僅是另一款小玩意兒,而是有助於每天做出明智決策的工具。

Lauren Long:Nantum AI 數一數二備受青睞的功能就是協助公司實現節能措施,即 ECM。我們的客戶之一是 Jamestown Properties;他們在舊金山有一座海濱廣場。他們想利用 Nantum AI 在白天透過智慧關機節省開支,根據即時佔用率改變建築系統的營運方式。相較於 2019 年的基準,他們節省了超過 71,000 美元,將近 285,000 千瓦的能量。只要建築營運中做出小小的改變,就能帶來大大的不同。

來聊聊協助打造這些解決方案的技術夥伴吧。

Lauren Long:我們主要關注軟體層面,並且與許多能取得精準確切資料的公司合作。輸入的資料愈好,就代表輸出的資料愈好,對嗎?但我們也極度仰賴硬體,我們發現搭載 Intel晶片的建築物最有能力實現智慧。

我們所有的建築都在 Intel 閘道上運作,也因此成為 Intel 的完美夥伴。我們的目標是成為全球每座建築更具智慧的建築供應商,而我深信每座建築都能成為智慧建築。這是由 Intel 實現並提供支援。

在智慧建築的歷程中,人們還應該思考什麼?

Maciej Labuszewski:我們的討論一直繞著技術打轉,但在永續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它必須用來團結人們、實現共同目標。我們所談的不僅是業務決策,也是可能會影響集體未來的倫理決策。

我們在Blue Bolt 開發的解決方案,不僅是一個需要實現的商業模式,而且是一個更宏大的概念,在思考利益相關者、使用者的需求,以及我們將集體利益發揮到極致時需要銘記在心。

Lauren Long:我完全同意 Maciej 剛說的話。打造及維護永續建築迫在眉睫。我們確實需要共同努力,消除不同部門的資料孤島和挑戰,但我們也必須落實現有的技術、瞭解所需的技術,才能實現目標。AI 是一個巨大的工具,也是我們的工具箱中的一筆龐大的資產,可望實現全球脫碳的目標。

相關內容

若要進一步瞭解永續智慧建築,請收聽 AI 創新:永續建築的基礎,並閱讀行動存取控制促進永續建築以及從聰明建築到智慧建築。若要瞭解 Nantum AI 的最新創新技術,請在 X/Twitter 的 @nantumai 與 LinkedIn 關注他們。若要瞭解 Blue Bolt 的最新創新技術,請在 LinkedIn 關注他們。

 

本文由 Erin Noble 編審。

作者簡介

Christina Cardoza is an Editorial Director for insight.tech. Previously, she was the News Editor of the software development magazine SD Times and IT operations online publication ITOps Times. She received her bachelor’s degree in journalism from Stony Brook University, and has been writing about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throughout her entire career.

Profile Photo of Christina Cardo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