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運輸

2023 年值得關注的物聯網趨勢與科技預測

物聯網趨勢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現在正是開始為迎接新年度物聯網新趨勢做好準備的最佳時刻。不過無須恐懼;有一群專家自 2022 年下半年就開始思考近期趨勢,甚至是中期趨勢,他們的專業知識正是您迎接 2023 年的堅強後盾。16 年來,分析公司 CCS Insight 持續每年發布科技預測報告,而且所有物聯網相關預測皆已編入索引,僅供 insight.tech 訂閱者參閱,並且在這裡提供下載

CCS Insight 營運長暨首席物聯網分析師 Martin Garner,及其企業研究部主管 Bola Rotibi,加入我們的行列,一起探究那些物聯網趨勢與科技預測。當然,他們將討論 2023 年預計將出現的主題;5G、機器學習和元宇宙的後續發展;甚至還將回顧 CCS Insight 去年預測的表現。如果說我們從過去這幾年學到了任何經驗,那就是世事難料,人算不如天算。

主導 2023 年預測的概念或主題是什麼?

Martin Garner:我們原本希望 COVID 之後能有一段穩定期,大家無論在社會或經濟方面都能復甦。結果事與願違。烏克蘭反而爆發戰爭;很多地方的政局都不穩定。能源價格上漲和通膨,還有供應短缺的問題。一整年局勢都動盪不安。

針對 insight.tech 報告,我們調出了或多或少與物聯網相關的所有預測,範圍頗為廣泛,包含了許多領域和大量技術。原因在於,物聯網是一種堆疊,從低階的感應器,到連線能力、邊緣軟體、雲端運算和人工智慧。另外,物聯網也影響了許多不同類型的人,包括管理階層、營運、工程師、開發者、使用者、消費者、監管者與金融家。同時,消費者與產業兩方面息息相關。

通常,我們會設法從長期的觀點預測趨勢,但我現在其實打算偏重短期趨勢,以及解析當前的經濟現況。物聯網在全球大流行期間突飛猛進,因為這其實是我們因應 COVID 的其中一個方式。那個趨勢不僅持續演進,更快馬加鞭發展。因此,我認為物聯網的市場形勢依舊大好。

Bola Rotibi:儘管人人都面臨了不確定性,但機會的時刻依舊存在,有機會就有收獲。我們探究的其中一項問題,就是人們是否依舊打算投資。我認為,在後疫情時代,企業策略將重新合作,並且將在 2023 年和 2024 年帶動 IT 投資成長 15% 左右。我認為,大家花錢的方式將有所調整,會稍微更加講究。正當人們擁抱效率節約、連線能力與混合式工作環境之際,物聯網未來將舉足輕重。

您先前的預測在 2022 年的表現如何?

Martin Garner:基本上預測失準了。這場全球大流行讓我們瞭解,雲端供應商已經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而且物聯網一向是他們的主軸。我們都知道,物聯網需要眾人之力。因此,雲端供應商在系統開發、應用程式開發、供應與支援,以及系統整合方面需要協助。

另外,雲端供應商投入 5G 電信領域不遺餘力。目前,雖然雲端供應商在各方面都壓力沈重,有些供應商則正在裁員。其實我認為物聯網領域似乎會很順利。部分原因在於 5G。我認為,尤其是在產業界,私有 5G 網路已成為現實;這是當前的顯學之一。

智慧領域也非常有趣。我們如何運用機器學習,以及我們如何為物聯網圈簡化利用智慧的方式。我認為,由於物聯網本身性質的關係,因此對物聯網的關注稍稍較少了。物聯網唯一的意義在於提供資料,而如何善用資料則是價值之所在;那正是數位轉型。因此,我們發現,「物聯網」一詞的光環正開始稍微消退。

2023 年,企業應該側重哪些物聯網趨勢或技術?

Bola Rotibi:其一是我先前提過的混合式工作環境。我們現在已經擺脫全球大流行,人們紛紛重返辦公室。同時,大家依舊希望遠距工作。在我們看來,這個目標有可能實現。

但是那個作法會產生什麼影響?那個作法必須產生什麼影響?我認為,遠端支援業務會越來越蓬勃發展,讓大家覺得雖然可以遠距工作,也可以在辦公室工作,但其實體驗相似。他們可以獲得跟辦公室一樣的連線體驗,而且能夠與同事用相同的方式合作。

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企業合作工具加入沉浸式場域,有助於複製辦公室內的體驗。耳機也會開始出現改變,包括連接大量合作工具與影片串流工具,協助實現沉浸式體驗。

另外,大家逐漸意識到員工體驗真的很重要,而且對於帶動客戶體驗至關重要。因此,我們預測,員工體驗與客戶體驗之間的連線,需要軟體量測及追蹤他們之間的連結。

Martin Garner:我來補充一項值得關注的趨勢:雖然大家往往以為物聯網只需要關心,但物聯網系統其實也必須妥善整合人們在工作場所與社會中的行為。

有一項預測突顯了這個臆測。2026 年前,傳達自動駕駛車輛意圖外部系統的道路測試將會問世。原因在於,用路人種類多元,而人們讓路及相互告知瞭解對方存在時的微妙信號更是五花八門。自動駕駛車輛雖然已經完成幾項初期測試,但目前就是完全沒有這些信號。社會需要這個系統,而且必須是全國性的非專屬系統。因此,我認為針對物聯網以及人和人的行為的那種整合,將會是值得觀察的趨勢。

您認為,5G 甚至是 6G 會在 2023 年上路嗎?

Martin Garner:6G?哇,且慢。它根本還不存在,而且其實還要好幾年才會問世。不過,5G 則是連線方面的主要關注領域之一,尤其私有 5G 網路更是顯學。原因在於,5G 是第一代以產業用途為考量的設計;近期的軟體版本不僅延遲低,還兼具位置功能,因此產業系統才得以實現。

因此,在我看來,2025 年前,私有 5G 網路系統將重新定位為平台。原因在於,5G 有各種不同用途,包括追蹤員工安全性、自主機器人、工作流程,但這種網路很複雜,而且具備妥善架設 5G 所需全部技巧的人不多。因此,我們預期,私有網路應用程式商店將會問世。大家從商店下載套裝應用程式、連線選項,以及預設的物聯網平台連接器,然後就能繼續處理必須完成的工作。

元宇宙這個概念日後將如何發展?

Bola Rotibi:我認為元宇宙將創造大量機會。目前,我們正處於初期階段,因此相關預測的時間點大多落在這十年間。未來的發展應該與現況有所不同。

我確信元宇宙與數位分身之間的關係相當重要。大家在這種環境中能夠真正擁有數位化再現。所有資料資產都必須數位化才能再現。

我認為,2028 年前將出現「分身區塊鏈」的趨勢,開發者能夠為支援個人化的服務,建立可行的數位分身。這個消息頗為令人雀躍。因為過程動用了三種不同的技術:區塊鏈、數位分身和元宇宙。那麼,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大家其實可以擁有健康資料的再現,也可以有個人好惡的再現。區塊鏈則意味著大家能對分身擁有某種程度的擁有權:它無法改變。接著,他們就能用那項資訊交換,與有意利用該資訊針對藥物或負債進行測試的組織交易。無往不利的優勢不勝枚舉。

組織和產業將如何繼續採用智慧功能?

Martin Garner:進入物聯網之後,產生的資料非常多,唯有利用機器學習,才能真正瞭解資料,並且讓資料盡量發揮效益。我們預期,首先,未來幾年,工具將越來越易於使用。Intel® OpenVINO 這類工具,已經大幅簡化了使用方式。我們也發現,事先封裝的正面實例越來越多,因此您可以購買剛內建機器學習的系統。

另外必須注意的是協調資料,讓資料容易使用;目前這方面還沒有強烈的迫切性。製造商有好幾代的感應器,而且呈現資料的方式都不一樣,這類案例大家都聽過。或許 20 年前,這個作法合情合理,但是如今則另當別論。供應商本身基於內部分析之用,所以需要協調,但不同的供應商,基於數位分身和供應鏈等用途,所以也有這類需求。然而,必須付出很多心血才能實現這項目標。

Bola Rotibi:從開發者的角度來看,AI 與 ML 會開始真正擁有日常的可行性。然而,在 AI 與 ML 用於大規模計算、大型建模這類大型工作之前,它們將越來越易於取得。工具已經出現了長足的進展。

事實上,您可能有多種層級的工具:雖然您仍有資料科學家(瞭解建模概念的人)用的工具,但是目前已經加入低程式碼/無程式碼的功能。開發者的範圍更廣,不僅有專業開發者,也有不具備領域體驗,但是希望為應用程式新增某種程度可編程能力的人。他們也加入了這個行列。

另外,小型資料集也開始出現,大家正運用領域體驗,進行這類不需要大量運算資源的小變動,這一點也很重要。我要再三強調「易於取得」一詞,因為我認為這是越來越多人有能力建立 AI 與 ML 應用程式的原因。這些人比較偏任務導向,在我看來這一點很重要,因為他們將是真正率先採用的先鋒。AI 與 ML 接下來幾年的發展將令人雀躍。

Martin Garner:顯而易見,越來越多不是資料科學家的人,需要使用 AI 與 ML。這類人包括工程師、營運專家、程序管理者,或是所有類型的企業經營者。他們有使用需求,因此它必須易於使用。

在我們展開新的一年之際,最後有任何想法或重點摘要嗎?

Bola Rotibi:我可以補充的一點是永續性;我認為物聯網對於永續性舉足輕重。多虧物聯網,邊緣解決方案才能成為永續性的一環,AI 與 ML 功能才能結合。物聯網也為更多開發者營造了良好的環境,並且為提供連線解決方案的人提供機會。

Martin Garner:我也有一點想補充。我們沒談到太多關於網路安全的部分,但是對於部署物聯網的人來說,網路安全依舊是首要之務。系統正擴充至供應鏈層級,想到整個供應鏈可能遭入侵,實在是很嚇人。然而,烏克蘭的戰爭則意味著,世界各地對於網路安全問題,做出了大規模的集體反應。問題是,我們身為產業,如何能讓那個集體反應發揮最大效益?我還不知道答案,但我們會好好思考這個問題。明年或許可以預測一下。

相關內容

若要進一步瞭解物聯網趨勢與技術,請參閲 2023 年以後的物聯網相關預測,以及收聽 2023 年以後的物聯網預測:CCS Insight。如需 CCS Insight 的最新發展,請用 @ccsinsight 在 Twitter 和 LinkedIn 關注他們。

 

本文由 Erin Noble 編審。

作者簡介

Christina Cardoza is an Editorial Director for insight.tech. Previously, she was the News Editor of the software development magazine SD Times and IT operations online publication ITOps Times. She received her bachelor’s degree in journalism from Stony Brook University, and has been writing about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throughout her entire career.

Profile Photo of Christina Cardoza